文/蘭媽談育兒
“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”?
“不可以,你一邊玩去,不要打擾我們做燒烤”
看著女兒沮喪的表情,那一刻我認識到“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”非萬能,大約黃昏時分,女兒聽到一群小朋友們的歡聲雀躍后,也頂不住想要玩鬧的誘惑,于是穿好衣鞋加入熱鬧的大環境,不過可惜的是小朋友們太多,女兒站在一旁手腳無處安放地尷尬沮喪。
因為姑娘膽小內斂的原因,我告訴她想要跟別人一起玩的時候,一定要禮貌地說一句“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”?這句話也幾乎是屢試屢靈,但今天卻遇到了意料之外的結果,因為女兒的熱情禮貌被無情地拒絕了……
那句“不可以,你一邊玩去,不要打擾我們做燒烤”,聽上去給人的感覺真的很不妙,這就是屬于拒絕的聲音,但又有什么關系呢?難道只準孩子詢問、而不準他人拒絕嗎?
接著,熊孩子一假裝拿著串滿樹葉的細樹枝,對著熊孩子二說“好了,魚豆腐串好了,你去烤熟吧,最后別忘了刷醬呀!”
熊孩子三又說“怎么不多串些羊肉串,我們都好喜歡吃”
熊孩子一指著熊孩子二說“我們有烤串師,大家想吃什么自己串,別客氣呀”
看著一幫孩子演技一個比一個有趣的模樣,別說我家丫頭了,連我這個成年人的家長都想參與其中,看著姑娘被眾人無視緊緊攥著自己衣服的生悶氣感覺,明顯可以感受到盛情被冷落的挫敗感。
是呀,往日明明一句“我可以一起玩嗎”就可以瘋鬧到一起去,為何今日劇情大大反轉呢?
1、“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”,這句話是對單不對群
當孩子出門在外,想要和某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,家長們經常會鼓勵孩子去說“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”?因為大家覺得征求對方的同意,即是尊重彼此、又是給對方留下好玩、想玩念想。實際上,我們在教孩子說“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”這句話的時候,要明白這句話偶爾失靈翻盤逆轉的原因,是因為這句話是對單不對群。
2、盛情禮貌之話,也要給對方有利的欣賞之處
當一個孩子孤零零的時候,另一個孩子主動說“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”,無疑是恰到所需的玩伴需求,所以孩子當然不會拒絕反而非常熱情地接受了,但是當好幾個孩子一起玩耍的時候,他們就是一個團隊、一個整體,想要融進這個氣氛就需要拿出十足的有利的欣賞之處,而真正有效的社交能力是通過技巧和孩子們打成一片,而不是單純地依靠“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”這句話。
為什么說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能單純依靠“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”這句話?
說到社交,很多家長在提煉孩子社交技能的時候,他們常常把禮貌和社交混為一談,實際上這樣理解并不恰當,因為禮貌和社交是不同概念的存在,禮貌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、更是個人的修養,而社交靠得是真憑實據的吸引力,如果你沒有足夠光環去吸引別人的注意,“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”這句話說出去后,就相當于給別人直接拒絕傷害孩子的機會。
當然,家長需要明白別人拒絕和你家的孩子玩,并非是出自于惡意之語而是個人的權利,也有可能是對方的性格比較孤僻,對方有一群伙伴陪著不需要多一個人的參與和打擾等等。總之,不管是出于哪一種拒絕,都會給孩子留下較深的拒絕傷害,嚴重的話甚至患上社交恐懼癥,因為不自信而懼怕和陌生人接觸說話。
那么,作為家長該如何正確教孩子做好社交能力發揮呢?
1、 告訴孩子被拒絕很正常,不要沮喪
對于缺乏社交的孩子,父母一定要告訴他們“我可以一起玩嗎”只是基礎的試探,即便是被對方拒絕了也無大礙、不要沮喪,因為越是有難度的社交、到手之后才更有成就感。關于“我可以一起玩嗎”這句話,我們也要教孩子視情況而說。
比如,對方是一、兩個孩子的時候,說出這句話可能被接受的概率較大,因為對方需要人多玩得更熱鬧,但如果對方是好幾個小朋友一起玩,那么就建議孩子不要說“我可以一起玩嗎”的多此一舉,因為對方已經有充足的伙伴人數,他們彼此之間更熟悉、玩游戲也更默契一些,所以他們自然不希望別人的打擾、加入。
2、 鼓勵孩子通過角色扮演參與對方
面對對方拒絕、或者較強的團伙快樂,孩子想要加入其中就要想辦法融入對方,讓他們看到所需才能接受一個完全陌生人的加入。小孩子的社交,是不能拿成年人那套禮貌來說事,因為孩子眼里只有需要和不需要,他們拒絕的時候也從來不會覺得不好意思,所以家長就要鼓勵通過角色扮演參與對方,直到最后被小伙伴們接受。
比如,一群小伙伴們在用樹枝、樹葉玩“燒烤”游戲,那么這個時候孩子想要加入其中,就要拿起自己的演技扮演一個需要的角色去融入大伙,比如熊孩子們的“燒烤游戲”,有了燒烤師、串串師,也食材搭配師,這個時候他們可能缺一個調料搭配師,如果我們把調料搭配師這個角色扮演好,達到對方恰有所需的目的,相信孩子還是很容易被大家接受的。
3、想要融入社交就要接受群體規則
最后,一個良好的社交能力發揮還需要擁有接受群體規則的意念,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搞破壞,別人燒烤他澆水滅火、別人跳繩他剪繩,或者做錯了事情還不承認,這些壞習慣都會讓孩子被吐槽、排斥的更嚴重一些。其實,孩子的社交和成年人的生活、職場所歷都是一樣的,總是顯得與眾不同的人只是一時的凸顯,不能合群的人也無法被接受、被孤立冷落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。
面對小朋友之間常常一言不合,就常說“我不和你玩兒了”的話,家長要及時引導孩子,告訴他們遇到問題要說出煩惱大家一起解決,如果邀請其他小朋友一起想辦法解決的話,小伙伴們會更樂意哦!比如三個小伙伴一起跳繩,其中有一個想踢毽子,這個時候如果孩子說“可是,我想玩毽子怎么辦?”,相信最終的結果會是玩一會跳繩、踢一會毽子。
反之,如果孩子因為不喜歡跳繩不愿意接受,也不愿意和對方溝通,而是一句“我不和你玩了”的姿態去自玩自樂,最后孩子一個人孤零零地玩,別的小朋友反而充斥著歡聲笑語,而那句“我不和你玩了”對別人沒有絲毫波動影響,因為小伙伴沒有了可以再找,但不講理動不動就脾氣的孩子,可以說基本很難融入大群,最后也會被眾人冷落忽略。